2023-05-26 19:41
易經講座(三八)  易經繫辭上傳語譯

非心

第六章

夫易廣矣大矣,以言乎遠則不禦,以言乎邇則靜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。

語譯:所以易經的學問,非常寬廣偉大,用來形容遠的距離,則沒有止境,用來形容近的距離,則只在寧靜正念之中(心),用來形容天地,則天地間一切的道理,均很完備的存在易經中。

 

夫乾,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是以大生焉,夫坤,其靜也翕,其動也闢,是以廣生焉。

語譯:所以乾,靜到極點就能專一,靜極而動可產生勇往直前的能量,所以能創生出偉大的天地,坤則寧靜時就能閉合而包容一切(向心力),靜極而動時就釋放一切(離心力),所以能產生廣大的萬物。

 

廣大配天地,變通配四時,陰陽之義配日月,易簡之善配至德。

語譯:易道的廣大偉大,只有天地能與其相配,窮則變,變則通的道理,與春夏秋冬的循環配合相通,陰陽的道理,可由太陽月亮的作用得到瞭解,易道平易簡單的美善,與天地至高無上的德行相配合。

第七章

子曰,易其至矣乎,夫易,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,知崇禮卑,崇效天,卑法地,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,成性存存,道義之門。

語譯:易經的道理已達最高境界了吧,易經是聖人用來提高德行,發展事業的典範,崇高的智慧(高瞻遠矚),謙卑的禮儀(平凡處起步),高瞻遠矚是效法天,平凡處起步是效法地,天尊地卑的地位既已設定,則易經的道理自然能夠表現在乾坤兩卦之中,將本來就有的良知良能(人人皆有佛性),不斷地持續再持續,是易道最合宜的門戶。

 

第八章

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,而擬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

語譯:聖人因看到天下萬物的幽微隱秘,而模擬天下萬物的外形、容貌,以象徵天下萬物應有的作用及現象,所以稱作卦象。

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,而觀其會通,以行其典禮,繫辭焉以斷其吉凶,是故謂之爻。

語譯:聖人因看到天地萬物的變動,而觀察到融會貫通(變化關鍵)的道理,當作處理事務的規範(視情況採取不同行動),並用文字附在上面來判斷吉凶,所以稱作爻。

 

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,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,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其變化。

語譯:說明天下最幽深隱秘的事物,卻不會令人厭煩,說明天下最劇烈的變動,卻不會使人陷於混亂而無所適從,模擬之後再加以說明,討論研究之後才據以採取行動,模擬研討後就可以瞭解象與爻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則。

 

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,我有好爵,吾與爾糜之,子曰,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,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則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,言出乎身,加乎民,行發乎邇,見乎遠,言行,君子之樞機,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,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,可不慎乎。

語譯:鶴在陰暗處鳴叫,其子應聲相和,我有好酒願與你共同分享,孔子說,君子即使居於室內,若所說的話合於道理,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也會呼應他,何況是近處的人,君子雖居於室內,若所說的言論不合道理,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也會反對他,何況是近處的人,言語行為由本身發出,卻在民眾身上造成影響,言語行為在近處發生,卻在遠處產生作用,言語行為是君子的中心,中心的發表為榮辱之主宰,言語行為是君子可以動搖天地的中心,可以不謹慎嗎?

 

同人先號咷而後笑,子曰,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,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,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

語譯:志同道合之人的先悲後喜,孔子說,君子所走的道路,或出而服務社會,或隱而獨善其身,或沉默或發表言論,二人行跡雖不同,但只要意志相同,其鋒利足以切斷堅金,意志相同的言論,味道如蘭花芬芳。

 

初六藉用白茅無咎,子曰,苟錯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,慎之至也,夫茅之為物薄,而用可重也,慎斯術也以往,其無所失矣。

語譯:大過卦初六爻辭說:自始即戒慎恐懼,有如用柔軟的白茅草承藉物品,就不會有過失,孔子說,物品本來放在地上就可以了,現在卻在地下鋪上白茅草,哪裡會有過錯呢?這是極端的慎重,白茅草雖然不是貴重的東西,但鋪在物品的下面,功用就非常重要了,把這份小心用到任何事情上,就不會有所差失。

勞謙君子,有終吉,子曰,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語以其功,下人者也,德言盛,禮言恭,謙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

  語譯:任勞而謙虛的君子,終久會吉祥,孔子說,有勞苦而不自誇,有功績而不自滿,是仁厚的極點,是說以其勞苦功高卻仍謙下於人,德是說其盛大,禮是說其恭敬,謙虛就是努力於恭敬以保存其地位。

 

亢龍有悔,子曰,貴而無位,高而無民,賢人在下位而無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,不出戶庭無咎,子曰,亂之所生也,則言語以為階,君不密則失臣,臣不密則失身,機事不密則害成,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

語譯:乾卦上九已是退位之時,宜見機而退,若仍執意作為,必招後悔,孔子說,雖然身份尊貴但已失地位,雖然高高在上但已無民眾支持,賢人雖然在基層,但賢人所要輔佐的是在位的九五至尊而不是已退位的太上皇,所以一有行動就會招來後悔。不要出門就沒有問題,一動就有問題,孔子說,禍亂的產生原因,通常都由於言語為媒介,君王對大臣的奏議隨意洩漏,大臣便沒有向心力,大臣對君王的命令隨意洩漏,便可能遭致殺身之禍,機密大事不慎密就會造成災害,所以君子應守口如瓶,不可以隨便發言。

子曰,作易者其知盜乎,易曰,負且乘,致寇至,負也者,小人之事也,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,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盜思奪之矣,上慢下暴,盜思伐之矣,慢藏誨盜,冶容誨淫,易曰,負且乘,致寇至,盜之招也。

語譯:孔子說,易經的作者,難道知道強盜的動機嗎?負販之徒卻乘坐起馬車,就會遭來強盜的奪取,負販是小人的事業,馬車是士君子的名器,小人物卻非份乘坐士君子的名器,強盜就會想要奪取了,君王驕慢,臣下橫暴,強盜就會想要加以討伐,財物慢於收藏,就像要教唆強盜來搶,妖冶的打扮,形同在教唆淫亂(教人來輕薄侵犯),易經說,負販之徒卻乘坐起馬車,就會遭來強盜的奪取,這強盜是自己找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