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5-01 13:51
易經講座(一) 

非心

 易經是什麼?

  ﹁易﹂是由上日,下月組成,表示源於日月運行的天象觀測,而構成易經原始主體的﹁卦﹂,指土圭卜日影,士圭係將土塊堆高豎直為測量的基準點,卜日影,即透過土圭來測量日影的移動,也就是測量陰陽的進退,類似日晷,所以易經源自觀天測地,本質非常科學,但觀天測地的結果,使先賢感嘆天地自然的偉大,認為人類唯有崇天法地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,所以乾卦九五爻推崇﹁天人合一﹂的大人之道。

  易經雖標舉天人合一出世間的形而上道,但並不偏廢世間法的形而下器︵科學︶,在世間法的應用上,諸如天文、地理、數學、音律、中醫、兵學、丹道、五術等都源自於易經,傳統教育樂天知命,應對進退,教人瞭解生活周邊事物的變化,融形上,形下於一爐,將易經的理論落實在生活智慧中,今之全盤西化教育,國人仰望星空,不知星象,不知令夕何夕,更甚至連東西南北都分不清,反回頭來質疑源自於觀天測地而來的易經是否科學?實是忘本。

 易經的架構

  原始易經只有經過觀天測地,瞭解陰陽進退變化後,而模擬出的六十四卦卦畫,六十四卦由代表陽的 ︵陽爻︶,代表陰的 ︵陰爻︶所組成,原為天文星象的座標,但後來先賢由卦畫的象徵,推衍出人事物萬象,即某卦象徵某些人事物,在這個階段的易經,有卦畫而無文字,僅有象徵的意義在,因此被稱為﹁無字天書﹂。

  到了夏朝才有文字形態的易經出現,當時稱為連山易,取名原因是由於將艮山置於卦首,到了商朝又有不同排列的歸藏易,以坤地為卦首,現行周易則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幽禁在羑里時,綜合連山、歸藏的內容而形成,以乾天為卦首,當時除六十四卦卦畫外,在每一卦之下都已附繫上卦辭,到了周公的時候,周公又在六十四卦,每卦六爻,總計三百八十四爻上附繫上爻辭,成為周易的原始定本,而連山易、歸藏易經文王綜合成周易後,重要性日減,如今早已失傳。

  孔子五十以學易,讀經至韋編三絕,遂將其讀易心得寫成彖傳上下篇、大象傳、小象傳、繫辭傳上下篇、序卦傳、說卦傳、雜卦傳、文言傳等十篇傳文,統稱十翼,意指這十篇傳文可以輔翼周易之不足,當時易經,易傳分別成冊,學者頗感不便,漢朝鄭康成首創經傳合一,至魏晉王弼始整理成流傳至今的易經定本,即六十四卦卦畫外,每卦都有文王卦辭,孔子彖傳,大象傳,每爻都有周公爻辭,孔子小象傳,而文言傳則只附繫於乾、坤兩卦,其餘繫辭上下傳、序卦傳、說卦傳、雜卦傳則彖整於經後。

 易經的功能作用

  易經既源自於觀天測地,其觀天測地的功能自在其中,繫辭傳說﹁易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﹂,顯見天地萬事萬物的道理,都在易經中,但孔子為了使後人能從形而下的厚生利用,昇華至形而上的天人合一,而在繫辭傳中指出﹁易有聖人之道四焉,以言者尚其辭,以動者尚其變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﹂,四聖道之一的卜筮正是溝通天人的工具,藉由卜筮問占的﹁受命如響,無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﹂的功能,讓人們體會到天命的存在,從而往天人合一的大人之道邁進,這恐怕才是易經出現於世的主要作用。

 易經的三易觀念:不易、變易、簡易

不易:萬物的本體,本性,本質不能變易也不會變易,如太陽的本質是光明,即使天氣變化無窮,但無損於太陽的光明本質。

變易:太陽的光明本質雖然不變,但有陰晴寒熱的變化,水的本質不變,但可以水蒸氣、冰、雪、浮雲等面貌出現;人的本質不變,但可以有男人、女人、好人、壞人、本國人、外國人等變易,易經很重視變易,沒有變易的內涵,易經就不成為易經,所以說﹁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﹂,孔子亦強調﹁易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﹂。簡易:萬物的本質不變,但萬物的現象不妨千變萬化,然而若能有「萬變不離其宗」的慧眼,掌握住萬物的本質,自能以簡御繁。

 

 應如何研讀易經?

  易經雖然是群經之首,但在舊社會,易經卻甚為生活化,其道理完全落實在生活中,即使不識字的文盲,也知道樂天知命的道理,更瞭解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必要,夜觀滿天星斗,能知東西南北,天干地支更是紀年月日時的基本常識,但時至於今,這些基本的道理與常識,已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剝離,使易經成為具文,即使大學國文系不能不讀易經,但讀起來的感覺,與其他古文似乎沒有什麼不同,充其量也只是古文翻白話而已,所以若想將易經讀出味道,讀出生命,首先必須瞭解太極、兩儀、三才、四象、五行、八卦的真正涵義,其次先研讀繫辭傳、序卦傳、說卦傳、雜卦傳後,才正式研讀六十四卦經文,但應知易經是一本值得讓你研讀一輩子的絕妙好書,每次研讀的心得都會不同,剛開始研讀時,或許具有催眠作用,但讀出味道後,卻可能不知東方之既白,古人曾有﹁閒坐小窗讀周易,不知春去已多時﹂的形容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