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2-01 18:18
環保署推動循環經濟 塑膠回收業者率先響應減量

宋柏誼

  行政院環保署近年來推動「循環經濟」,民眾丟掉的垃圾「寶特瓶」等廢塑膠,經回收商、清潔隊蒐集後,流入「處理業」塑膠工廠再生製造,讓廢塑膠變成更有價值的商品再對外販售,減少垃圾問題。

 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「宏恩塑膠」工廠,是台灣廢塑膠再生產業鏈中的一環。業者洪哲盛表示,早年塑膠都是垃圾,被拿去焚化爐燒,不僅讓焚化爐壽命減低,還會排出二氧化碳,但有循環經濟產業鏈後,不僅有經濟效益,也能減少垃圾問題。

  舉例來說,寶特瓶、塑膠蓋、油漆桶、清潔劑罐等垃圾碎片,從回收廠一袋一袋運進宏恩塑膠廠後,得先通過品質分析、檢測,再將碎片倒進「製粒機」打碎,經高溫加熱用冷水降溫,原本被打碎的廢塑膠,瞬間變成一顆顆的塑膠粒從機器尾端噴出。

  宏恩集團董事長洪哲盛說,這些塑膠二次料會依海、內外客戶需求,客製化成更有價值的商品,類似家具、運動用品、紡紗等。

  因為宏恩致力賦予廢塑膠全新商業價值,持續專研塑膠再製技術,產出的再生塑膠品質達90%媲美新料等級,被廣泛應用於汽機車零件、家庭電器、運動設備等多元產品。近年宏恩擴張經營範疇,旗下五家子公司,專注開發各種用途的再生塑膠,並打入國際知名大廠供應鏈,進軍全球市場。

  洪哲盛分享,「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,衍生大量塑膠廢棄物,其燃燒或掩埋的處理方式嚴重污染環境。基於對環境的使命,三兄弟投入循環經濟,展開廢塑膠回收事業。這幾年營運規模和海外銷售擴大,體認到愈快掌握市場脈動,就能取得先機。」

 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,國內廢塑膠再生產業鏈已經非常完整,政府也透過基金補貼誘因,來補足市場的回收力道。

  國內塑膠包裝量占整體塑膠製品約25%,平均每年消耗約60萬公噸,材質以PE、PP、PET等為大宗。環保署今天串連業者以自願性方式推動再生塑膠使用,邀集聯合利華、耐斯企業、花王、綠藤生機等國內清潔製品知名品牌業者,以及容器製造商有美、永裕塑膠及回收再利用商宏恩塑膠,宣告於2025年非食品級塑膠容器再生料摻配量達25%,未來也不排除法制化。

 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劉瑞祥表示,擬推動適用國內塑膠產業可推行的驗證制度,同時配合對品牌商與容器製造業進行追蹤查驗,以確保塑膠再生料品質及來源,預計明年下半年將推出標章,標示產品所使用的再生料比例,讓民眾多一種消費選擇。